2. 下列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答案:A
3. 《行路难(其一)》一诗中连用“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答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4. 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理解,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2)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3)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4)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1)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
)(2)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
)(3)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
)(4)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
)答案:
(1)√
(2)×(正确理解: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3)×(正确理解: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4)√
(1)√
(2)×(正确理解: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3)×(正确理解: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4)√
5. 诵读《水调歌头》,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试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3)苏轼写于黄州的《西江月》与这首词意境和主旨相似,试比较这两首词在抒情上的异同。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试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①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②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3)苏轼写于黄州的《西江月》与这首词意境和主旨相似,试比较这两首词在抒情上的异同。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①相同之处: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寒”“凉”的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层深厚的情感意蕴。②不同之处:〈1〉前者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2〉前者写天上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3〉前者想象天上之“寒”以反衬人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
答案:
(1)A
(2)①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②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3)①相同之处: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寒”“凉”的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层深厚的情感意蕴。②不同之处:〈1〉前者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2〉前者写天上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3〉前者想象天上之“寒”以反衬人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
(1)A
(2)①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②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3)①相同之处: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寒”“凉”的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层深厚的情感意蕴。②不同之处:〈1〉前者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2〉前者写天上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3〉前者想象天上之“寒”以反衬人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