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拓展阅读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一日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
(选自《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注释】①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②始僦(jiù):租赁。③蒸燠(yù):炎热。④褊狭:狭小。⑤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⑥崇阜:高山。⑦杠(gāng):独木桥。⑧钱氏:指吴越王钱镠。⑨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⑩北碕(qí):北边曲岸上。⑪榜:驾着。⑫幅巾:指用一块帛巾束头发,这里表示儒雅的装饰。⑬磨戛(jiá):摩擦撞击。⑭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②
③
④
⑤安于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______
(2)噫!人固动物耳!______
3. 下列表述对课文内容理解
A. 这篇文章虽为记亭而作,但作者更借此抒发胸中丘壑,因而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文中成为推进内容发展的关键。
B. 文章第1段重在记叙,但在写构亭之前,以主要笔墨叙述了一个对“高爽虚辟之地”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
C. 第2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方法,以“顾”“得”“趋”等词真切地写出了他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
D. 第3段中的“形骸既适则神不烦”是对之前内容的总结,随之提出“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则表明作者从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转为对景色的沉迷。
4. 沧浪亭有这样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据说上联为欧阳修所作,下联为苏舜钦所作。山水风光,寄情寓理,欧苏二人都遭被贬厄运,又都以亭为记,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你说说《沧浪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
舟
南游,旅于吴中①,始僦②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③,土居皆褊狭④,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
过
郡学⑤,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⑥广水,不类乎城中。并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⑦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⑧有国,近戚孙承祐⑨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⑩,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⑪小舟,幅巾⑫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
利害相磨戛⑬,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
冲
旷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⑭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选自《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注释】①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②始僦(jiù):租赁。③蒸燠(yù):炎热。④褊狭:狭小。⑤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⑥崇阜:高山。⑦杠(gāng):独木桥。⑧钱氏:指吴越王钱镠。⑨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⑩北碕(qí):北边曲岸上。⑪榜:驾着。⑫幅巾:指用一块帛巾束头发,这里表示儒雅的装饰。⑬磨戛(jiá):摩擦撞击。⑭沃然:受启发而领悟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扁
舟
南游______小船,这里指坐一艘小船
②
过
郡学______访问
③
并
水______读bàng,通“傍”,依
④
锱
铢
利害______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⑤安于
冲
旷
______恬淡、旷远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______
形体已然安适,心神就没有了烦恼;所看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2)噫!人固动物耳!______
唉!人本来就是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的。
3. 下列表述对课文内容理解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D
)A. 这篇文章虽为记亭而作,但作者更借此抒发胸中丘壑,因而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文中成为推进内容发展的关键。
B. 文章第1段重在记叙,但在写构亭之前,以主要笔墨叙述了一个对“高爽虚辟之地”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
C. 第2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方法,以“顾”“得”“趋”等词真切地写出了他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
D. 第3段中的“形骸既适则神不烦”是对之前内容的总结,随之提出“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则表明作者从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转为对景色的沉迷。
4. 沧浪亭有这样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据说上联为欧阳修所作,下联为苏舜钦所作。山水风光,寄情寓理,欧苏二人都遭被贬厄运,又都以亭为记,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你说说《沧浪亭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之间后,忘却荣辱得失、鄙视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感。
答案:1. ①小船,这里指坐一艘小船 ②访问 ③读bàng,通“傍”,依 ④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⑤恬淡、旷远 2. (1)形体已然安适,心神就没有了烦恼;所看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2)唉!人本来就是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的。 3. D(应该是从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 4.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之间后,忘却荣辱得失、鄙视官场、傲然自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