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面如冠•玉•
(2)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3)挟•天子以令诸侯
(4)国险而民
(5)箪•食•壶浆
(6)亮久乐
(1)面如冠•玉•
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2)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山林泉水,引申为隐身之地。
(3)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持。
(4)国险而民
附
•归附。
(5)箪•食•壶浆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箪食,用箪盛饭。
(6)亮久乐
耕
•锄
•耕田锄草,亦泛指农作。
答案:(1)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2)山林泉水,引申为隐身之地。(3)挟持。(4)归附。(5)箪,古代盛饭的竹器。箪食,用箪盛饭。(6)耕田锄草,亦泛指农作。
读课文从“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到“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回答下列问题。
1.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 刘备说:“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其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4. 从选段来看,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总结出刘备可成大业的结论的?
1. 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向诸侯发号施令,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 刘备说:“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元直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他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也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赞 赏之意。
3.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其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4. 从选段来看,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总结出刘备可成大业的结论的?
而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占有人和。另外,当时荆州之主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若刘备跨有荆、益,西和诸戎,与曹、孙形以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则大业可成。
答案:1. (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向诸侯发号施令,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2)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2.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元直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他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也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赞 赏之意。3. 美玉指司马德操、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4. 而刘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占有人和。另外,当时荆州之主不能守,益州刘璋暗弱;若刘备跨有荆、益,西和诸戎,与曹、孙形以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则大业可成。
三、拓展阅读
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的选段,完成习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拊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 诸葛亮之所以使空城计,是因为
3. 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 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原文回答)
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的选段,完成习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拊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2. 诸葛亮之所以使空城计,是因为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而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情势危急,不得已而为之。
3. 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4. 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原文回答)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答案:1. 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2.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而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情势危急,不得已而为之。3.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4.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