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答案:振动
声源
声源
2. 《黄河大合唱》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其中所描述声音的声源分别是
空气
、马
和水
。可见,气体
、固体
、液体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答案:空气
马
水
气体
固体
液体
马
水
气体
固体
液体
3.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它可以在______气体
中传播,还可以在______固体
和______液体
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真空
中传播。答案:介质
气体
固体
液体
真空
气体
固体
液体
真空
4. 声波在不同
介质
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
m/s,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
。答案:介质
340
快
快
340
快
快
5.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播放音乐时烛焰随节奏晃动,这说明声波具有
能量
。答案:能量
问题 在探究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的实验中,小明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 A 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如图 1 - 1 - 1 所示,物体 A 下沉到容器底部,这时小明能够听到物体 A 发出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1) 你认为通过小明的实验是否能够得出上述结论?请说明理由。
(2) 小明的实验应该如何改进?请作出简要说明。

点拨 小明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 A 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物体 A 下沉到容器底部,小明听到的声音既可能是通过液体传来的,也可能是通过容器壁传来的,因此不能得出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的结论。建议该实验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发声体。
(1) 你认为通过小明的实验是否能够得出上述结论?请说明理由。
(2) 小明的实验应该如何改进?请作出简要说明。

点拨 小明将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 A 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物体 A 下沉到容器底部,小明听到的声音既可能是通过液体传来的,也可能是通过容器壁传来的,因此不能得出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的结论。建议该实验使用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沉底的发声体。
答案:(1) 不能。因为小明听到的声音可能是通过水传播,也可能是通过容器壁(固体)传播,无法确定声音仅通过水传播。
(2) 将发声体 A 改为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容器壁和底部的发声体(如用细线悬挂或漂浮的物体),排除固体传声的干扰。
(2) 将发声体 A 改为能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容器壁和底部的发声体(如用细线悬挂或漂浮的物体),排除固体传声的干扰。
例题 1 在探究“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的实验时,小明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水花四溅”,于是他得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小华针对小明的实验,提出“水花四溅”也有可能是音叉放入水中时击打水面造成的。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小华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拨 音叉的振动不易看见,可以用放大法观察音叉的振动。具体的实验操作:将发声的音叉放到水面处,看见水被溅起;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见“水花四溅”;将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见水面没有水花;这个实验说明小华的观点是错误的。
点拨 音叉的振动不易看见,可以用放大法观察音叉的振动。具体的实验操作:将发声的音叉放到水面处,看见水被溅起;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见“水花四溅”;将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见水面没有水花;这个实验说明小华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实验步骤:
1. 将未敲击(不发声)的音叉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变化。
2. 用小锤敲击音叉,待音叉发声后,将其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变化。
实验现象:
步骤1中水面无明显水花;步骤2中水面水花四溅。
结论:小华的观点错误,“水花四溅”是音叉振动导致,非放入时击打水面造成。
1. 将未敲击(不发声)的音叉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变化。
2. 用小锤敲击音叉,待音叉发声后,将其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变化。
实验现象:
步骤1中水面无明显水花;步骤2中水面水花四溅。
结论:小华的观点错误,“水花四溅”是音叉振动导致,非放入时击打水面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