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课练答案 2025年课课练江苏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 第8页解析答案
例题1 小明敲击音叉,轻敲与重敲时听到声音的响度不同,他猜测导致声音响度不同的原因是音叉两次振动的振幅不同。可是,小明感觉很难用眼睛直观地分辨轻敲与重敲时音叉振动幅度的差异。他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利用的器材有:双面胶、小平面镜、激光笔、墙壁。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按照你的想法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
点拨 这是一个实验设计活动,要求同学们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本次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将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振动幅度“放大”。
我们可以在音叉的叉股上用双面胶粘上一个小平面镜,如图1-2-1所示。用激光笔作为光源,调节其角度,使激光束通过叉股上的平面镜反射到墙壁上形成一个光斑。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墙壁上光斑位置的变化,便可以直观地分辨出音叉振动的幅度了。


1. 实验步骤:
用双面胶将小平面镜粘在音叉的叉股上。
打开激光笔,调节其角度,使激光束照射到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上,并使反射光斑投射到墙壁上。
轻敲音叉,观察墙壁上光斑的移动位置,记录下来。
重敲音叉,同样观察墙壁上光斑的移动位置,并记录。
2. 实验现象:重敲音叉时,墙壁上光斑移动的位置比轻敲音叉时更明显(即移动距离更大)。
3. 实验结论:通过光斑位置的变化可以直观分辨出音叉振动幅度,重敲时音叉振动幅度大,轻敲时音叉振动幅度小,说明导致声音响度不同的原因是音叉两次振动的振幅不同。
答案:1. 实验步骤:
用双面胶将小平面镜粘在音叉的叉股上。
打开激光笔,调节其角度,使激光束照射到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上,并使反射光斑投射到墙壁上。
轻敲音叉,观察墙壁上光斑的移动位置,记录下来。
重敲音叉,同样观察墙壁上光斑的移动位置,并记录。
2. 实验现象:重敲音叉时,墙壁上光斑移动的位置比轻敲音叉时更明显(即移动距离更大)。
3. 实验结论:通过光斑位置的变化可以直观分辨出音叉振动幅度,重敲时音叉振动幅度大,轻敲时音叉振动幅度小,说明导致声音响度不同的原因是音叉两次振动的振幅不同。
例题2 如图1-2-2(a)所示,用一只烧杯向玻璃瓶中缓缓倒水(倒水时烧杯口尽量离玻璃瓶口远一些,并保持距离不变),听听看,随着水面的上升,倒水所产生声音的音调有何变化?如图1-2-2(b)所示,用小棒敲击瓶中液柱中部位置,然后向瓶中继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音调又有何变化?
点 拨 向瓶中倒水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水面和瓶口之间的空气柱振动所产生的。当水面上升时,这段空气柱的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高,所以音调会越来越高。当用小棒敲击瓶身时,瓶中的水和玻璃瓶振动发声,随着水量的增加,瓶中水位变高,振动频率变低,所以音调越来越低。
答案:向玻璃瓶中缓缓倒水时:
声音由水面和瓶口间空气柱振动产生。
水面上升,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高。
结论:音调越来越高。
用小棒敲击瓶中液柱中部时:
声音由瓶中的水和玻璃瓶振动产生。
水量增加,水位变高,振动频率变低。
结论:音调越来越低。
例题3 二胡是我国著名的一种民间乐器,它虽然只有两根弦,却能够演奏出动听的旋律。请同学们观察二胡弦的特点以及二胡演奏家演奏时的手法,猜一猜,哪些因素会影响弦发音的音调,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点 拨 演奏家的手在弦上上下移动是在改变弦上振动部分的长度。由于弦的松紧、粗细、长短都会影响音调,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每次只能探究某一个因素与音调的关系。如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弦的粗细、松紧不变,这就是常用的一种实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答案:猜想影响因素:弦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
实验方案:
1. 探究音调与弦长度的关系:
控制:弦的粗细、松紧程度相同;
操作: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弦;
现象:弦越短,音调越高;
结论:在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短,音调越高。
2. 探究音调与弦粗细的关系:
控制: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
操作:用不同粗细的弦,相同力度拨动;
现象:弦越细,音调越高;
结论:在长度、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3. 探究音调与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控制:弦的长度、粗细相同;
操作:改变弦的松紧程度,相同力度拨动;
现象:弦越紧,音调越高;
结论:在长度、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