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神舟”伴月飞天
马帅莎
戈壁皓月当空,星光璀璨绚烂。与平日不同,16 日 0 点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萦绕着紧张忙碌又激动的气氛。
青少年、媒体记者、部分科研工作人员等聚集在标写着“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楼前,时刻关注着正前方 1000 多米处发射塔架的动静,等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那一刻。
在中国航天事业史上,10 月 16 日是个特殊的日子。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 年 10 月 16 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升空又将在载人航天史上留下新的印记。
距离神舟十二号发射仅过去 4 个月,神舟飞船在这片戈壁最美的时节,再一次出征远航、问鼎苍穹。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后续载人航天工程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二批“住户”的同时,中国的太空访客也增加到 13 人。网友笑称,问天阁外的航天员照片墙快放不下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 18 年前在问天阁广场举办的首次航天员出征仪式。2003 年 10 月 15 日,翟志刚作为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参加了神舟五号的出征仪式;18 年后的 10 月 15 日,翟志刚作为神舟十三号指令长,领命出征,参与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那年,三选一,飞一天;如今,一次仨,飞半年。翟志刚见证了中国自首次载人飞行以来 18 年的发展历程。相比 18 年前杨利伟首次飞天时的惊心动魄,如今再问苍穹,中国航天员更显自信从容,从航天员进舱前的治愈微笑,到齐比“OK”手势,背后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10,9,8,7,……”广播中传来指挥员的点火口令倒计时,现场观众亦跟着一齐倒数着。
0 时 23 分,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众人瞩目下,拔地而起,红色火焰喷涌而出的瞬间,周围人群忍不住惊叹出声。随后,火箭划破寂静的夜空,直冲云霄,乳白色箭体隐没在黑夜中,红色尾焰在黑色“幕布”衬托下分外醒目。那抹亮色与皎洁月光交相呼应。
大家纷纷仰头,目送火箭越飞越远,直至它变成一颗天空中的“星”。返程路上,仍不时有人望着天空,寻找那颗搭载着中国航天员的“星星”。
此去太空,便是半载。在轨时间延长,任务也随之增加,其间,3 名航天员将为大家带来哪些惊喜?“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时隔 13 年再度出舱会说出哪些金句?“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第二讲中将展示哪些新的太空实验?“80 后”航天员新秀叶光富将如何完成首飞任务?……全新的航天员乘组阵容让此次任务亮点满满。
“太空出差”半年,3 名航天员再次刷新中国人太空驻足纪录的同时,还将首次在太空过大年。贴心的科研人员已提前为航天员备好了饺子、春节大礼包,甚至在服饰上也有所考虑。除夕夜,3 名航天员还将和大家一起守岁,第一时间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送给民众。
从神舟飞船多年一发到一年两发,从惊心动魄的“太空一日”到在轨驻留半年……载人航天捷报频传,中国正用行动诉说,星辰大海、浩瀚宇宙,我们来了。
(选自 2021 年 10 月 16 日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4. 结合新闻内容赏析《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神舟”伴月飞天》这一标题。
5.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1) 神舟飞船在这片戈壁最美的时节,再一次出征远航、问鼎苍穹。
(2) 红色尾焰在黑色“幕布”衬托下分外醒目。
6. 作者在描述神舟十三号发射过程中,是如何展现现场氛围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7. 阅读最后一段,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神舟”伴月飞天
马帅莎
戈壁皓月当空,星光璀璨绚烂。与平日不同,16 日 0 点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萦绕着紧张忙碌又激动的气氛。
青少年、媒体记者、部分科研工作人员等聚集在标写着“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楼前,时刻关注着正前方 1000 多米处发射塔架的动静,等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那一刻。
在中国航天事业史上,10 月 16 日是个特殊的日子。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 年 10 月 16 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升空又将在载人航天史上留下新的印记。
距离神舟十二号发射仅过去 4 个月,神舟飞船在这片戈壁最美的时节,再一次出征远航、问鼎苍穹。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后续载人航天工程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二批“住户”的同时,中国的太空访客也增加到 13 人。网友笑称,问天阁外的航天员照片墙快放不下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 18 年前在问天阁广场举办的首次航天员出征仪式。2003 年 10 月 15 日,翟志刚作为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参加了神舟五号的出征仪式;18 年后的 10 月 15 日,翟志刚作为神舟十三号指令长,领命出征,参与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那年,三选一,飞一天;如今,一次仨,飞半年。翟志刚见证了中国自首次载人飞行以来 18 年的发展历程。相比 18 年前杨利伟首次飞天时的惊心动魄,如今再问苍穹,中国航天员更显自信从容,从航天员进舱前的治愈微笑,到齐比“OK”手势,背后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10,9,8,7,……”广播中传来指挥员的点火口令倒计时,现场观众亦跟着一齐倒数着。
0 时 23 分,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众人瞩目下,拔地而起,红色火焰喷涌而出的瞬间,周围人群忍不住惊叹出声。随后,火箭划破寂静的夜空,直冲云霄,乳白色箭体隐没在黑夜中,红色尾焰在黑色“幕布”衬托下分外醒目。那抹亮色与皎洁月光交相呼应。
大家纷纷仰头,目送火箭越飞越远,直至它变成一颗天空中的“星”。返程路上,仍不时有人望着天空,寻找那颗搭载着中国航天员的“星星”。
此去太空,便是半载。在轨时间延长,任务也随之增加,其间,3 名航天员将为大家带来哪些惊喜?“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时隔 13 年再度出舱会说出哪些金句?“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授课”第二讲中将展示哪些新的太空实验?“80 后”航天员新秀叶光富将如何完成首飞任务?……全新的航天员乘组阵容让此次任务亮点满满。
“太空出差”半年,3 名航天员再次刷新中国人太空驻足纪录的同时,还将首次在太空过大年。贴心的科研人员已提前为航天员备好了饺子、春节大礼包,甚至在服饰上也有所考虑。除夕夜,3 名航天员还将和大家一起守岁,第一时间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送给民众。
从神舟飞船多年一发到一年两发,从惊心动魄的“太空一日”到在轨驻留半年……载人航天捷报频传,中国正用行动诉说,星辰大海、浩瀚宇宙,我们来了。
(选自 2021 年 10 月 16 日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4. 结合新闻内容赏析《在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神舟”伴月飞天》这一标题。
5.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1) 神舟飞船在这片戈壁最美的时节,再一次出征远航、问鼎苍穹。
(2) 红色尾焰在黑色“幕布”衬托下分外醒目。
6. 作者在描述神舟十三号发射过程中,是如何展现现场氛围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7. 阅读最后一段,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4.该标题巧妙地将神舟十三号发射这一事件与特殊的时间节点——10月16日,这个有着诸多重要意义的日子相结合,体现了跨越时空的厚重感。“伴月飞天”形象地描绘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皓月当空的背景下发射升空的壮观画面,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宏大的氛围,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引发读者对此次发射背后故事的好奇,激发其阅读兴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神舟飞船“出征远航、问鼎苍穹”的人类行为,赋予神舟飞船发射这一事件以活力和使命感,生动展现了神舟飞船肩负探索太空使命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夜空比作黑色“幕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火箭发射时夜空的黑暗使得火箭的红色尾焰更加突出,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火箭发射场景的震撼。
6.作者通过多方面描写展现现场紧张激动的氛围。对环境的描写,“戈壁皓月当空,星光璀璨绚烂”描绘出静谧而宏大的背景,与发射前紧张忙碌的气氛形成对比,凸显出即将到来的发射任务的不平凡。对人群的描写,“青少年、媒体记者、部分科研工作人员等聚集……时刻关注着……发射塔架的动静”,展现出人们对神舟十三号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发射进入倒计时,“广播中传来指挥员的点火口令倒计时,现场观众亦跟着一齐倒数着”,通过人们跟着倒计时倒数这一行为,生动地表现出大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此外,火箭发射瞬间“周围人群忍不住惊叹出声”,以及人们目送火箭远去,“返程路上,仍不时有人望着天空,寻找那颗搭载着中国航天员的‘星星’”等细节描写,都进一步强化了现场激动人心的氛围。
7.最后一段蕴含着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自豪之情。通过列举发射次数、在轨时间的变化,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中国航天实力不断增强的赞叹。“中国正用行动诉说,星辰大海、浩瀚宇宙,我们来了”表达出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传递出对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5.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神舟飞船“出征远航、问鼎苍穹”的人类行为,赋予神舟飞船发射这一事件以活力和使命感,生动展现了神舟飞船肩负探索太空使命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夜空比作黑色“幕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火箭发射时夜空的黑暗使得火箭的红色尾焰更加突出,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火箭发射场景的震撼。
6.作者通过多方面描写展现现场紧张激动的氛围。对环境的描写,“戈壁皓月当空,星光璀璨绚烂”描绘出静谧而宏大的背景,与发射前紧张忙碌的气氛形成对比,凸显出即将到来的发射任务的不平凡。对人群的描写,“青少年、媒体记者、部分科研工作人员等聚集……时刻关注着……发射塔架的动静”,展现出人们对神舟十三号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发射进入倒计时,“广播中传来指挥员的点火口令倒计时,现场观众亦跟着一齐倒数着”,通过人们跟着倒计时倒数这一行为,生动地表现出大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此外,火箭发射瞬间“周围人群忍不住惊叹出声”,以及人们目送火箭远去,“返程路上,仍不时有人望着天空,寻找那颗搭载着中国航天员的‘星星’”等细节描写,都进一步强化了现场激动人心的氛围。
7.最后一段蕴含着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自豪之情。通过列举发射次数、在轨时间的变化,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中国航天实力不断增强的赞叹。“中国正用行动诉说,星辰大海、浩瀚宇宙,我们来了”表达出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传递出对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喜悦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