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2 图14 - 2 - 4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强度的实验电路图。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灯泡变暗,电路图中的$M$、$N$两导线应与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相连?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将怎样变化?

解析要使图中的灯泡变暗,即通过灯泡中的电流要变小,就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变长。由于此时滑片$P$是向左移动的,$PB$段变长,为使电流通过$PB$段,所以必须一端用$B$接线柱,另外再在金属杆两端任选一接线柱接入电路。
所以,$M$、$N两导线应分别与滑动变阻器的B$、$C$(或$D$)接线柱相连,电流表的示数将变小。
说明当已知滑片$P$的移动方向时,应先判断接入电路的电阻值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电阻线接入电路部分是变长还是变短,最后选定接线柱。

解析要使图中的灯泡变暗,即通过灯泡中的电流要变小,就要求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变长。由于此时滑片$P$是向左移动的,$PB$段变长,为使电流通过$PB$段,所以必须一端用$B$接线柱,另外再在金属杆两端任选一接线柱接入电路。
所以,$M$、$N两导线应分别与滑动变阻器的B$、$C$(或$D$)接线柱相连,电流表的示数将变小。
说明当已知滑片$P$的移动方向时,应先判断接入电路的电阻值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电阻线接入电路部分是变长还是变短,最后选定接线柱。
答案:1. M、N两导线应分别与滑动变阻器的B、C(或B、D)接线柱相连。
2. 电流表的示数将变小。
2. 电流表的示数将变小。
旋转式变阻器(电位器)的结构和使用
我们知道,利用电阻随导体长度的变化,可制成阻值可变的变阻器。在初中物理实验室中常用滑动变阻器,而在各种电器中广泛使用的是旋转式变阻器(又称电位器)。尽管它们的外形不同,但原理都一样。
如图14 - 2 - 5所示,图(a)为旋转式变阻器的外形,图(b)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与滑动变阻器一样,旋转式变阻器也有三个引出端。两边是固定的接线柱(图中的$A和C$),它们分别与弧形电阻片的两端相连,中间的接线柱$B$与金属滑片相连。当旋转电位器的轴时,与轴固定在一起的滑片也将随之一起旋转,使滑片沿着弧形电阻片滑动,从而使接线柱$B$与任一固定接线柱($A或C$)之间的弧形电阻片的长度发生变化。因此,只要将变阻器从任一固定接线柱($A或C$)和滑片移动端($B$)引出,就可使它的阻值在$0~R_{max}$($R_{max}$为两固定接线柱间的最大阻值)范围内变化。

思考如图14 - 2 - 5所示,将电位器的接线柱$A和B$接入电路中,当顺时针旋转电位器的转轴时,它连入电路的电阻将怎样变化?为什么?
我们知道,利用电阻随导体长度的变化,可制成阻值可变的变阻器。在初中物理实验室中常用滑动变阻器,而在各种电器中广泛使用的是旋转式变阻器(又称电位器)。尽管它们的外形不同,但原理都一样。
如图14 - 2 - 5所示,图(a)为旋转式变阻器的外形,图(b)为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与滑动变阻器一样,旋转式变阻器也有三个引出端。两边是固定的接线柱(图中的$A和C$),它们分别与弧形电阻片的两端相连,中间的接线柱$B$与金属滑片相连。当旋转电位器的轴时,与轴固定在一起的滑片也将随之一起旋转,使滑片沿着弧形电阻片滑动,从而使接线柱$B$与任一固定接线柱($A或C$)之间的弧形电阻片的长度发生变化。因此,只要将变阻器从任一固定接线柱($A或C$)和滑片移动端($B$)引出,就可使它的阻值在$0~R_{max}$($R_{max}$为两固定接线柱间的最大阻值)范围内变化。

思考如图14 - 2 - 5所示,将电位器的接线柱$A和B$接入电路中,当顺时针旋转电位器的转轴时,它连入电路的电阻将怎样变化?为什么?
答案: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
解析:
将接线柱A和B接入电路时,连入电路的电阻为A与滑片B之间的弧形电阻片。顺时针旋转转轴,滑片B沿弧形电阻片向C端滑动,A与B间的电阻片长度变短。因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成正比,长度变短则电阻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