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时作业本闯关练 2025年课时作业本闯关练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71页解析答案
一、北宋热闹庭院中,一个孩子失足跌进大瓮。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北宋年间,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笑玩闹。有一孩童 chí(
)着手中的小玩意,dēng(
)上庭院角落的大瓮,不慎失足 diē(
)入瓮中,瞬间没入水里。其他孩子 jiē(
)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离。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瞧见一旁的石头,毫不犹豫地搬起,奋力 jī(
)向大瓮。砰的一声,瓮破水涌,孩子得救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没入水里”的“没”读音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D
)
A.没有
B.没收
C.没事
D.沉没
答案:1. 持 登 跌 皆 击 2. D
解析:
1. 结合语境和拼音,“chí着”应是“持着”,“dēng上”是“登上”,“diē入”是“跌入”,“jiē吓得”是“皆吓得”,“jī向”是“击向”。2. “没入水里”的“没”读mò,意思是沉下去。A项“没有”的“没”读méi,意思是无;B项“没收”的“没”读mò,意思是收取;C项“没事”的“没”读méi,意思是无;D项“沉没”的“没”读mò,意思是沉下去,与题干相同。
二、理解下面的词句,完成选择。
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一儿登瓮(刊登)
B. 光持石(坚持)
C. 众皆弃去(全,都)
D. 击瓮破之(的)
2. 文中“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
C
)
A. 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
B. 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
C. 失足掉进瓮里被水淹没了。
D. 足球掉进了水里。
答案:1. C
2. C
解析:
1. 对于第一题,需要根据对文言词汇的理解,选择正确的解释。
A. “一儿登瓮”中的“登”,在这里应解释为“爬上”,而不是“刊登”。
B. “光持石”中的“持”,应解释为“拿”,司马光拿石头击瓮,而不是“坚持”。
C. “众皆弃去”解释为“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皆”解释为“全,都”是正确的。
D. “击瓮破之”中的“之”,是代词,指那个瓮,而不是“的”。
综合以上分析,C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2. 对于第二题,“足跌没水中”这句话,根据文言文的语境,“足”指的是脚,“跌”是失足的意思,“没”表示淹没,“水中”就是水里。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与C选项“失足掉进瓮里被水淹没了”相符。
三、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图片排序。(填序号)
(
)→(
)→(
)→(
)
答案:②→③→④→①
四、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请把“一儿登瓮”中的“瓮”选出来。 (
C

A.
B.
C.
D.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C

A. 群儿戏于/庭
B. 一儿登/瓮
C. 众/皆弃去
D. 儿得/活
3. (阅读要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提问方式|根据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问|根据文章的内容提问|
|----|----|----|
|问题|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当一个小孩跌入瓮时,其他小孩的表现是什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答案|这篇课文篇幅(1)
短小
,(2)
语言
与其他课文不同。|其他小孩的表现:(3)
众皆弃去
。(用原文语句填空)|司马光的表现:(4)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5)
水迸,儿得活
。(用原文语句填空)|
|结论|我能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6)
机智勇敢、冷静沉着
的人。|
4. 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救同伴? 和司马光相比,谁的办法更好? 为什么?
假如当时我在场,我会找一根长杆,让跌入瓮中的小孩抓住长杆,然后把他拉上来。和司马光的办法相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好。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找长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司马光直接用石头击破瓮,能更快地让小孩得救。

答案:1. C
2. C
3.
(1)短小
(2)语言
(3)众皆弃去
(4)光持石击瓮破之
(5)水迸,儿得活
(6)机智勇敢、冷静沉着
4. 假如当时我在场,我会找一根长杆,让跌入瓮中的小孩抓住长杆,然后把他拉上来。和司马光的办法相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好。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找长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司马光直接用石头击破瓮,能更快地让小孩得救。
解析:
1. “瓮”指的是一种口小腹大的容器,根据常识选择对应图片(题目未给出图片内容,按常规解题思路,应选口小腹大的容器图片)。
2. A.“群儿戏于/庭”错误,应为“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错误,应为“一儿/登瓮”;C.“众/皆弃去”正确;D.“儿得/活”错误,应为“儿/得活”。
3.
(1)
(2)这篇课文是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白话文)不同,篇幅短小。
(3)其他小孩的表现,原文明确提到“众皆弃去”。
(4)司马光的表现,原文是“光持石击瓮破之”。
(5)结果,原文为“水迸,儿得活”。
(6)从司马光救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冷静沉着。
4. 结合现代方法和自身能力,设想其他合理救人办法,并与司马光的办法对比,分析优劣及原因。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