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有闻而传之者曰(
(3)国人道之(
(4)得一人之使(
(5)身亡所寄(
(6)因往晓之(
(7)其人舍然大喜(
(1)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2)有闻而传之者曰(
听到
)(3)国人道之(
讲述
)(4)得一人之使(
使唤
)(5)身亡所寄(
同“无”,没有
)(6)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7)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答案:(1)待,等到 (2)听到 (3)讲述 (4)使唤 (5)同“无”,没有 (6)告知,开导 (7)同“释”,解除、消除
2. 课文感知。


答案:(1)丁家穿井得一人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4)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没必要的忧虑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身亡所寄
“
(2)其人舍然大喜
“
(1)身亡所寄
“
亡
”同“无
”,解释:没有
。(2)其人舍然大喜
“
舍
”同“释
”,解释:解除、消除
。答案:(1)亡 无 没有 (2)舍 释 解除、消除
4. 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若:① 求闻之若此(
② 若屈伸呼吸(
(2)舍:① 太丘舍去(
② 其人舍然大喜(
(1)若:① 求闻之若此(
像
)② 若屈伸呼吸(
你
)(2)舍:① 太丘舍去(
丢下
)② 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答案:(1)①像 ②你 (2)①丢下 ②同“释”,解除、消除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有闻而传之者曰/闻之于宋君
D.日月星宿/终日在地上行止
A
)A.宋之丁氏/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有闻而传之者曰/闻之于宋君
D.日月星宿/终日在地上行止
答案:A 解析:A. 助词,的/助词,的;B. 介词,向/介词,在;C. 动词,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D. 名词,太阳/名词,天。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常一人居外
B.闻之于宋君
C.天果积气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B
)A.常一人居外
B.闻之于宋君
C.天果积气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B 解析: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7.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包含“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丁氏所谓“穿井得一人”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非在井中发现活人。
C.《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该书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该书是儒家学派重要典籍,旧题为列御寇著。
D
)A.《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包含“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B.丁氏所谓“穿井得一人”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非在井中发现活人。
C.《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该书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该书是儒家学派重要典籍,旧题为列御寇著。
答案:D 解析:应是道家学派。
(一)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丁氏对曰(
(3)求闻之若此(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0. 说说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1. (链接课文)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分析材料中的子夏和文章中的国人有什么不同。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子夏①之②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③三豕④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注释]① 子夏:人名。② 之:去,往。③ 师:军队。④ 豕(shǐ):猪。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2)丁氏对曰(
应答,回答
)(3)求闻之若此(
这样,这般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挖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10. 说说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理性审慎、不轻信传言,注重调查。
11. (链接课文)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分析材料中的子夏和文章中的国人有什么不同。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子夏①之②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③三豕④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注释]① 子夏:人名。② 之:去,往。③ 师:军队。④ 豕(shǐ):猪。
不同:国人对于传言不加辨别,肆意传播。子夏却是仔细考证,认真思考,加以辨别。启示: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从,一定要认真考证,结合自己的思考,辨别消息的真假。
答案:8.(1)从井里取水 (2)应答,回答 (3)这样,这般 9.(1)(挖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2)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10. 宋君理性审慎、不轻信传言,注重调查。 11. 不同:国人对于传言不加辨别,肆意传播。子夏却是仔细考证,认真思考,加以辨别。启示: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从,一定要认真考证,结合自己的思考,辨别消息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