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24·无锡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上巳三首(其三)
[宋]杨万里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
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1) 这首诗从正面和侧面写春光之盛,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巳三首(其三)
[宋]杨万里
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
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
(1) 这首诗从正面和侧面写春光之盛,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桃花枝映李花枝”正面描绘了桃花、李花竞相绽放的春日盛景;“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以人们因春光而聚、后归去的场景,以及春风轻拂彩旗的动态,侧面烘托出春光的无限魅力。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之情。
答案:(1)这首诗的“桃花枝映李花枝”正面描绘了桃花、李花竞相绽放的春日盛景;“秋千日暮人归尽,只有春风弄彩旗”以人们因春光而聚、后归去的场景,以及春风轻拂彩旗的动态,侧面烘托出春光的无限魅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之情。
6. (2024·无锡江阴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金陵晚望①
[唐]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②,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战乱频繁、唐王朝危机四伏。 ② 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③ 丹青手:指画师。
(1)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浮云”,但写法却不相同:高蟾将“浮云”拟人化,营造了
(2) 两首诗虽都是登高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具体分析。
金陵晚望①
[唐]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②,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战乱频繁、唐王朝危机四伏。 ② 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③ 丹青手:指画师。
(1)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浮云”,但写法却不相同:高蟾将“浮云”拟人化,营造了
凄清
的氛围;王安石的“浮云”却采用了比喻
的手法,暗含着当时的顽固派对变法革新的阻挠。(2) 两首诗虽都是登高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具体分析。
高诗表现了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苦闷;王诗表现了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答案:(1)凄清(或:凄凉、萧瑟) 比喻(或:双关、象征) (2)高诗表现了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苦闷;王诗表现了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7. (2024·南通海门区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 此诗一说是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李白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 从“落”“显”中任选一字填写在 A 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 结合对“浮云”的理解,说说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登金陵凤凰台①
[唐]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
落
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 此诗一说是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李白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 从“落”“显”中任选一字填写在 A 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示例一:选“落”。“落”形象地描绘了远处的三山仿佛从青天的边际垂下,一半被云雾遮挡,若隐若现的景象,赋予了山以动态美。
(2) 结合对“浮云”的理解,说说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浮云”喻指奸邪小人。李诗末两句指朝中的奸邪小人像浮云一样遮蔽了皇帝的视听,使得皇帝无法明辨是非,贤良之士难以得到重用,令人忧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王诗后两句表示不畏惧为官之路的种种困难(或:朝中的奸邪小人等),相信自己站得足够高,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理想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答案:(1)示例一:选“落”。“落”形象地描绘了远处的三山仿佛从青天的边际垂下,一半被云雾遮挡,若隐若现的景象,赋予了山以动态美。 示例二:选“显”。“显”形象地描绘了远处的三山一半被云雾遮挡,若隐若现的景象。 (2)“浮云”喻指奸邪小人。李诗末两句指朝中的奸邪小人像浮云一样遮蔽了皇帝的视听,使得皇帝无法明辨是非,贤良之士难以得到重用,令人忧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苦。王诗后两句表示不畏惧为官之路的种种困难(或:朝中的奸邪小人等),相信自己站得足够高,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展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理想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