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物体在主光轴上距焦点$5 cm$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
A.倒立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B
)A.倒立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答案:B
解析:
解:凸透镜焦距$f = 10\space cm$。
情况一:物体在焦点左侧(物距$u$小于焦距),距焦点$5\space cm$,则$u = f - 5\space cm=10\space cm - 5\space cm = 5\space cm$。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情况二:物体在焦点右侧(物距$u$大于焦距),距焦点$5\space cm$,则$u = f + 5\space cm=10\space cm + 5\space cm = 15\space 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两种情况所成的像均为放大的。
答案:B
情况一:物体在焦点左侧(物距$u$小于焦距),距焦点$5\space cm$,则$u = f - 5\space cm=10\space cm - 5\space cm = 5\space cm$。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情况二:物体在焦点右侧(物距$u$大于焦距),距焦点$5\space cm$,则$u = f + 5\space cm=10\space cm + 5\space cm = 15\space 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两种情况所成的像均为放大的。
答案:B
3. (2024·灌云县期中)某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选用凸透镜的焦距$f = 10.0 cm$.

(1)将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之后,如图所示,紧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
(2)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测量并记录数据如表.
|序号|物距/cm|像距/cm|像的性质|
|1|$42.0$|$13.0$|倒立、缩小、实像|
|2|$32.0$|$14.5$|倒立、缩小、实像|
|3|$22.0$|$17.6$|倒立、缩小、实像|
|4|$20.0$|$20.0$|倒立、等大、实像|
|5|$19.0$|$21.0$|倒立、放大、实像|
|6|$17.0$|$24.5$|倒立、放大、实像|
|7|$15.0$|$30.0$|倒立、放大、实像|
|8|$13.0$| | |
(3)在第$8$次实验中,移动光屏,观察到烛焰的像是倒立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可得此时像距为____$cm$.
(4)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向____偏移.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的数据值发现,物距均为$22.0 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得的像距分别为$17.0 cm$,$18.0 cm$. 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

(1)将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之后,如图所示,紧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
(2)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测量并记录数据如表.
|序号|物距/cm|像距/cm|像的性质|
|1|$42.0$|$13.0$|倒立、缩小、实像|
|2|$32.0$|$14.5$|倒立、缩小、实像|
|3|$22.0$|$17.6$|倒立、缩小、实像|
|4|$20.0$|$20.0$|倒立、等大、实像|
|5|$19.0$|$21.0$|倒立、放大、实像|
|6|$17.0$|$24.5$|倒立、放大、实像|
|7|$15.0$|$30.0$|倒立、放大、实像|
|8|$13.0$| | |
(3)在第$8$次实验中,移动光屏,观察到烛焰的像是倒立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可得此时像距为____$cm$.
(4)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向____偏移.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的数据值发现,物距均为$22.0 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得的像距分别为$17.0 cm$,$18.0 cm$. 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
答案:(1)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放大 42.0 (4)上 (5)有的小组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