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括号里填适当的数。
36时= (
36时= (
$\frac{3}{2}$
)日 $\frac {3}{4}$平方米= (75
)平方分米 $\frac {3}{4}$时= (45
)分答案:1. $\frac{3}{2}$ 75 45
2. 在“一个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frac {1}{5}$”中,把(
女生人数
)看作单位“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frac {(6
)}{(5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frac {(5
)}{(6
)}$,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frac {(6
)}{(11
)}$。答案:2. 女生人数 $\frac{6}{5}$ $\frac{5}{6}$ $\frac{6}{11}$【提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frac{1}{5}$,是把女生人数看作“1”。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5份,男生人数就是5 + 1 = 6(份),总人数就是5 + 6 = 11(份)。
解析:
女生人数 $\frac{6}{5}$ $\frac{5}{6}$ $\frac{6}{11}$
3. 把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多增加(
80
)平方分米,最少增加(30
)平方分米。答案:3. 80 30 【提示】表面积最多增加8×5×2 = 80(平方分米),表面积最少增加3×5×2 = 30(平方分米)。
解析:
要使表面积增加最多,应平行于面积最大的面切割,长方体最大面的面积为$8×5$平方分米,增加的表面积为$8×5×2 = 80$平方分米;要使表面积增加最少,应平行于面积最小的面切割,最小面的面积为$3×5$平方分米,增加的表面积为$3×5×2 = 30$平方分米。
80;30
80;30
4. 甜甜在计算一道除法算式时,把除以8算成了乘8,结果得$\frac {4}{9}$,正确的结果是(
$\frac{1}{144}$
)。答案:4. $\frac{1}{144}$ 【提示】被除数是$\frac{4}{9}÷8=\frac{1}{18}$,正确的结果是$\frac{1}{18}÷8=\frac{1}{144}$。
解析:
被除数是$\frac{4}{9}÷8=\frac{4}{9}×\frac{1}{8}=\frac{1}{18}$,正确的结果是$\frac{1}{18}÷8=\frac{1}{18}×\frac{1}{8}=\frac{1}{144}$。
$\frac{1}{144}$
$\frac{1}{144}$
5.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或“不一定”。
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
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
不一定
)相等;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一定
)互为倒数;一个真分数乘假分数,积(不一定
)大于这个真分数。答案:5. 不一定 一定 不一定【提示】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但它们的长、宽、高不一定相等,所以表面积不一定相等;根据倒数的意义,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一定互为倒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一个真分数乘假分数,积大于或等于这个真分数,所以积不一定大于这个真分数。
解析:
不一定 一定 不一定
6. 小丽4天做完了寒假作业的$\frac {1}{4}$,照这样的速度,她完成寒假作业还要(
12
)天,每天完成寒假作业的$\frac {(1
)}{(16
)}$。答案:6. 12 $\frac{1}{16}$ 【提示】把这本寒假作业的总量看作单位“1”,由“小丽4天做完了寒假作业的$\frac{1}{4}$”可求每天完成寒假作业的$\frac{1}{4}÷4=\frac{1}{16}$,则完成寒假作业共需要$1÷\frac{1}{16}=16$(天),还需要16 - 4 = 12(天)。
解析:
每天完成寒假作业的量:$\frac{1}{4} ÷ 4 = \frac{1}{16}$
完成寒假作业共需天数:$1 ÷ \frac{1}{16} = 16$(天)
还需天数:$16 - 4 = 12$(天)
12;$\frac{1}{16}$
完成寒假作业共需天数:$1 ÷ \frac{1}{16} = 16$(天)
还需天数:$16 - 4 = 12$(天)
12;$\frac{1}{16}$
7. 小明的书架上放着一些书,书的本数在100~150本之间,其中$\frac {1}{5}$是故事书,$\frac {1}{7}$是科技书,书架上最多放着
140
本书。答案:7. 140 【提示】书架上书的总数量是5和7的公倍数,在100~150之间5和7的公倍数最大是140。
解析:
书架上书的总数量是5和7的公倍数,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在100~150之间,35的倍数有105、140,其中最大的是140。
140
140
8. 一批货物重5吨,甲车每次运走货物的$\frac {1}{5}$,乙车每次运走$\frac {1}{5}$吨。如果两车单独运这批货物,那么甲车需要运(
5
)次,乙车需要运(25
)次。答案:8. 5 25 【提示】甲车每次运走货物的$\frac{1}{5}$,所以只需要5次就可以运完;乙车每次运走$\frac{1}{5}$吨,5吨里有$5÷\frac{1}{5}=25$(个)$\frac{1}{5}$吨,所以需要运25次。
解析:
甲车:$1÷\frac{1}{5}=5$(次)
乙车:$5÷\frac{1}{5}=25$(次)
5;25
乙车:$5÷\frac{1}{5}=25$(次)
5;25
9. 如右图,长方形中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比是(
3:7
),如果涂色部分的面积是27平方厘米,那么空白部分的面积是(63
)平方厘米。答案:9. 3:7 63 【提示】涂色部分是3个三角形,它们的高和底相等,即面积相等;2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图中大长方形由5个这样的小长方形组成,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解析:
3:7;63
10. 一块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木块,如果切成27块一样的小正方体,那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6
)块。如果切成的小正方体两面涂色的有36块,那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27
)块。答案:10. 6 27 【提示】把一块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平均分成若干块相同的小正方体,假设每条棱上有n(n≥2)块小正方体,每个顶点处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位于每条棱非两端的都两面涂色,一个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上两面涂色的就是(n - 2)块,一共有12(n - 2)块,即(12n - 24)块;处于每个面非边缘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即位于每个面的中间,一面涂色的就是$(n - 2)^2$块;一共有$6(n - 2)^2$块。处于大正方体内部的小正方体没有涂色,没有涂色的一共有$(n - 2)^3$块。
解析:
当大正方体切成27块小正方体时,每条棱上小正方体的块数$n$满足$n^3 = 27$,解得$n =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为$6(n - 2)^2 = 6×(3 - 2)^2 = 6×1 = 6$块。
当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36块时,由$12(n - 2) = 36$,解得$n - 2 = 3$,$n = 5$。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为$(n - 2)^3 = (5 - 2)^3 = 3^3 = 27$块。
6 27
当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36块时,由$12(n - 2) = 36$,解得$n - 2 = 3$,$n = 5$。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为$(n - 2)^3 = (5 - 2)^3 = 3^3 = 27$块。
6 27
1. 妈妈用12元买了5千克苹果,比原来便宜了$\frac {1}{6}$,原来买5千克苹果需要(
A.72
B.14.4
C.30
D.6
B
)元。A.72
B.14.4
C.30
D.6
答案:1. B 【提示】现在买5千克苹果的价格是原来的$(1 - \frac{1}{6})$。
2. 有甲、乙两袋大米,如果从甲袋倒出$\frac {1}{5}$给乙袋,那么两袋大米就一样重。原来甲、乙两袋大米质量的比是(
A.$5:4$
B.$6:5$
C.$5:3$
D.$7:5$
C
)。A.$5:4$
B.$6:5$
C.$5:3$
D.$7:5$
答案:2. C 【提示】把甲袋中的大米质量看作单位“1”,根据“如果从甲袋中倒出$\frac{1}{5}$给乙袋,那么两袋大米就一样重”,可知原来两袋大米相差$\frac{1}{5}×2=\frac{2}{5}$,由此求出乙袋大米是甲袋大米的$1 - \frac{2}{5}=\frac{3}{5}$,根据比的意义写出原来甲、乙两袋大米质量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