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新趋势 方法借鉴 请你运用表格中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成语参考法:
|盍往归焉|语境推断法: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2)
|扶而去之|课内迁移法:
|以暴
7.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8.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及饿且死,作歌。
9. 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你简要分析。
10. 新趋势 开放探究 伯夷、叔齐称得上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解。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成语参考法:
是
可忍,孰不可忍;如是
我闻|(1)这
||盍往归焉|语境推断法: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2)
归附
||扶而去之|课内迁移法:
饿
其体肤|(3)使……离开
||以暴
易
暴兮|字典查询法:①改变;②交换;③轻视;④容易|(4)②
(填序号)|7.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8.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2)及饿且死,作歌。
等到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9. 孟子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请你简要分析。
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和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曲意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称不上"大丈夫"。
10. 新趋势 开放探究 伯夷、叔齐称得上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理解。
伯夷、叔齐作为孤竹君之子,都不肯继承君位,符合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冒着生命危险指责周武王不孝不仁,符合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周武王灭商,天下归顺周朝后,伯夷、叔齐宁可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也不食周粟,符合甲文中的"贫贱不能移"。因此他们称得上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6.(1)这 (2)归附 (3)使……离开 (4)②
7. B
8.(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等到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9. 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和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曲意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称不上"大丈夫"。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赏析运用类比手法的说理方式。解答这类试题,首先找出两类本质不同但特征相似的事物,再分析其相似点,明确类比双方的相似之处,最后阐述运用类比手法的说理方式的作用。
10. 伯夷、叔齐作为孤竹君之子,都不肯继承君位,符合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冒着生命危险指责周武王不孝不仁,符合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周武王灭商,天下归顺周朝后,伯夷、叔齐宁可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也不食周粟,符合甲文中的"贫贱不能移"。因此他们称得上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7. B
8.(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等到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9. 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和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曲意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称不上"大丈夫"。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赏析运用类比手法的说理方式。解答这类试题,首先找出两类本质不同但特征相似的事物,再分析其相似点,明确类比双方的相似之处,最后阐述运用类比手法的说理方式的作用。
10. 伯夷、叔齐作为孤竹君之子,都不肯继承君位,符合甲文中的"富贵不能淫";周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冒着生命危险指责周武王不孝不仁,符合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周武王灭商,天下归顺周朝后,伯夷、叔齐宁可采薇而食直至饿死,也不食周粟,符合甲文中的"贫贱不能移"。因此他们称得上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