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②①⑤③④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在化学实验中,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一个基本的实验操作,通常包括取药、称量、量取、溶解和装瓶等步骤。根据九年级化学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步骤的顺序。首先是取药,即取出所需的溶质;接着是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出所需的溶质质量;然后是量取,使用量筒量取出所需的水的体积;接下来是溶解,将溶质加入水中并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最后是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保存。
【答案】:
②①⑤③④
本题考查的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在化学实验中,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一个基本的实验操作,通常包括取药、称量、量取、溶解和装瓶等步骤。根据九年级化学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步骤的顺序。首先是取药,即取出所需的溶质;接着是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量出所需的溶质质量;然后是量取,使用量筒量取出所需的水的体积;接下来是溶解,将溶质加入水中并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最后是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保存。
【答案】:
②①⑤③④
(2)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如放大图所示,则称量的NaCl质量为______g。
答案:答案略
(3)当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质量时,若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左盘,应
减少左盘氯化钠的质量
直至天平平衡。答案:减少左盘氯化钠的质量
(4)溶解时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速溶解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搅拌,以加速溶质的溶解。通过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溶质更快地分散到溶剂中,从而加快溶解速率。
【答案】:
搅拌,加速溶解。
本题考查的是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搅拌,以加速溶质的溶解。通过搅拌,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溶质更快地分散到溶剂中,从而加快溶解速率。
【答案】:
搅拌,加速溶解。
(5)装瓶贴标签,请将右图标签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 |
| |

| |
| |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完成后,装瓶贴标签的内容。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装瓶贴标签时,标签上应写明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氯化钠溶液;x%(x为具体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
本题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完成后,装瓶贴标签的内容。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装瓶贴标签时,标签上应写明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氯化钠溶液;x%(x为具体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
(6)某同学实际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低于10%,可能的原因是
A.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砝码放左盘,并使用了游码
C.配制溶液的烧杯用蒸馏水润洗
D.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ABCD
(填字母)。A.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砝码放左盘,并使用了游码
C.配制溶液的烧杯用蒸馏水润洗
D.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需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以及各种操作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A选项,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从而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因为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水体积偏大即溶液质量偏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会偏低。故A选项正确。
B选项,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砝码放左盘,并使用了游码,这会导致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因为正常情况下是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如果放反,则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而游码通常表示的是小数部分,所以会导致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B选项正确。
C选项,配制溶液的烧杯用蒸馏水润洗,这会导致烧杯内残留一部分水,从而使得实际加入的水体积偏大,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C选项正确。
D选项,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这会导致实际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因为杂质不参与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D选项正确。
【答案】:
ABCD
本题考察的是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需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以及各种操作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A选项,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大,从而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因为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水体积偏大即溶液质量偏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会偏低。故A选项正确。
B选项,称量氯化钠固体时,砝码放左盘,并使用了游码,这会导致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因为正常情况下是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如果放反,则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而游码通常表示的是小数部分,所以会导致实际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进而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B选项正确。
C选项,配制溶液的烧杯用蒸馏水润洗,这会导致烧杯内残留一部分水,从而使得实际加入的水体积偏大,溶液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C选项正确。
D选项,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这会导致实际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偏小,因为杂质不参与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D选项正确。
【答案】:
ABCD
(7)某同学要将3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120
g。答案: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30g×15%=(30g+x)×3%
4.5g=0.9g+0.03x
0.03x=3.6g
x=120g
120
30g×15%=(30g+x)×3%
4.5g=0.9g+0.03x
0.03x=3.6g
x=120g
120
1. 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6000 L氧气被压缩装入40 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6000 L氧气被压缩装入40 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微观粒子性质的运用和理解。
A选项,“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选项解释正确。
B选项,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B选项解释错误。
C选项,$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C选项解释正确。
D选项,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D选项解释正确。
【答案】:B
本题主要考察对微观粒子性质的运用和理解。
A选项,“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A选项解释正确。
B选项,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不是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B选项解释错误。
C选项,$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C选项解释正确。
D选项,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D选项解释正确。
【答案】:B
2.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4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符合该主题的是(
A.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B.废旧电池就地掩埋
C.露天焚烧塑料垃圾
D.养成节水节电习惯
D
)A.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B.废旧电池就地掩埋
C.露天焚烧塑料垃圾
D.养成节水节电习惯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环保理念。我们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找出符合“美丽中国我先行”这一环保主题的做法。
A选项“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显然与环保理念相悖,因为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选项“废旧电池就地掩埋”也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就地掩埋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C选项“露天焚烧塑料垃圾”同样不符合环保要求,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D选项“养成节水节电习惯”则是符合环保理念的,因为水和电都是宝贵的资源,节约使用可以减少浪费,降低环境负担。
【答案】:D
A选项“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显然与环保理念相悖,因为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选项“废旧电池就地掩埋”也是不正确的做法,因为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就地掩埋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C选项“露天焚烧塑料垃圾”同样不符合环保要求,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D选项“养成节水节电习惯”则是符合环保理念的,因为水和电都是宝贵的资源,节约使用可以减少浪费,降低环境负担。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