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
“制作泡菜”的实践活动汇报
1. 学生6人一组,汇报“制作泡菜”的实践活动。
2.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承担任务 | | | | | |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收集到哪些资料?
(2)如何筛选泡菜容器,为什么?
(3)如何制作泡菜?控制了什么条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挫折,怎样解决的?
4. 记录其他小组汇报中与本小组不同之处,并反思。
。
“制作泡菜”的实践活动汇报
1. 学生6人一组,汇报“制作泡菜”的实践活动。
2.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承担任务 | | | | | |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收集到哪些资料?
(2)如何筛选泡菜容器,为什么?
(3)如何制作泡菜?控制了什么条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挫折,怎样解决的?
4. 记录其他小组汇报中与本小组不同之处,并反思。
。
答案:2. 成员分工:|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 承担任务 | 收集资料(原理、原料等) | 筛选与消毒泡菜容器 | 蔬菜原料处理(洗菜、切分、晾干) | 调配盐水与装坛操作 | 控制发酵条件(温度、密封) | 记录过程、困难及解决方法 |
3. 汇报重点内容:(1)资料:泡菜制作原理(乳酸菌无氧发酵产乳酸)、原料(新鲜蔬菜、食盐、清水、调料)、容器要求(密封性好、洁净无油污)、注意事项(防杂菌污染)。(2)筛选容器:选带水封槽的玻璃/陶瓷坛;原因:保证密封性以创造无氧环境(乳酸菌需无氧),防止杂菌污染变质。(3)制作:①选新鲜蔬菜→洗净晾干→切分;②容器洗净消毒;③煮沸冷却清水配5-10%盐水;④蔬菜入坛,盐水没过,加调料压实;⑤密封容器(坛沿加水);⑥20-30℃发酵。控制条件:无氧(密封)、适宜温度、盐水浓度、无菌(无生水油污)。困难:密封不严致发霉;解决:检查密封性,重新密封或换容器。
|--------|--------------------|------------------------|----------------------------|------------------------|----------------------------|--------------------------------|
| 承担任务 | 收集资料(原理、原料等) | 筛选与消毒泡菜容器 | 蔬菜原料处理(洗菜、切分、晾干) | 调配盐水与装坛操作 | 控制发酵条件(温度、密封) | 记录过程、困难及解决方法 |
3. 汇报重点内容:(1)资料:泡菜制作原理(乳酸菌无氧发酵产乳酸)、原料(新鲜蔬菜、食盐、清水、调料)、容器要求(密封性好、洁净无油污)、注意事项(防杂菌污染)。(2)筛选容器:选带水封槽的玻璃/陶瓷坛;原因:保证密封性以创造无氧环境(乳酸菌需无氧),防止杂菌污染变质。(3)制作:①选新鲜蔬菜→洗净晾干→切分;②容器洗净消毒;③煮沸冷却清水配5-10%盐水;④蔬菜入坛,盐水没过,加调料压实;⑤密封容器(坛沿加水);⑥20-30℃发酵。控制条件:无氧(密封)、适宜温度、盐水浓度、无菌(无生水油污)。困难:密封不严致发霉;解决:检查密封性,重新密封或换容器。
解析:
1. 成员分工结合实践流程分配任务;2. 重点内容围绕资料收集、容器筛选原理、制作步骤与条件控制及问题解决展开,符合乳酸菌发酵(无氧环境、防杂菌污染)的基础知识点。
活动二
“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的实践活动汇报
1. 学生6人一组,汇报“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的实践活动。
2.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承担任务 | | | | | |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本组选择了______(选填“温度”“酸碱度”或“食盐溶液浓度”等)因素探究泡菜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

(2)本组选择了______(选填“泡菜”或“泡菜汁”)测定亚硝酸盐浓度。
(3)取样的操作是______。反思以上方法的优劣势。
(4)结论:______。
(5)反思:______。
(6)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 承担任务 |
(1)
(2)
(3)
(4)
(5)
(6)
“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的实践活动汇报
1. 学生6人一组,汇报“探究影响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因素”的实践活动。
2.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承担任务 | | | | | |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本组选择了______(选填“温度”“酸碱度”或“食盐溶液浓度”等)因素探究泡菜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

(2)本组选择了______(选填“泡菜”或“泡菜汁”)测定亚硝酸盐浓度。
(3)取样的操作是______。反思以上方法的优劣势。
(4)结论:______。
(5)反思:______。
(6)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 承担任务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器材准备与清洗
| 泡菜制作与条件控制
| 取样与浓度测定
| 数据记录与分析
| 汇报PPT制作与展示
|(1)
食盐溶液浓度
(2)
泡菜汁
(3)
每天固定时间用无菌吸管从泡菜坛中部吸取等量泡菜汁(避免搅动底部沉淀);优势:操作简便,能直接反映液体中亚硝酸盐浓度;劣势:未涵盖固体泡菜中亚硝酸盐,可能存在取样误差
(4)
在本实验条件下,食盐溶液浓度越高,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峰值越低(或其他合理结论,如亚硝酸盐浓度随腌制时间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食盐组峰值出现时间延迟)
(5)
实验中温度控制不够严格,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取样次数可增加以提高数据准确性
(6)
温度对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或不同蔬菜制作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差异)
答案:2. 成员分工如下表所示。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 承担任务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器材准备与清洗 | 泡菜制作与条件控制 | 取样与浓度测定 | 数据记录与分析 | 汇报PPT制作与展示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食盐溶液浓度
(2)泡菜汁
(3)每天固定时间用无菌吸管从泡菜坛中部吸取等量泡菜汁(避免搅动底部沉淀);优势:操作简便,能直接反映液体中亚硝酸盐浓度;劣势:未涵盖固体泡菜中亚硝酸盐,可能存在取样误差
(4)在本实验条件下,食盐溶液浓度越高,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峰值越低(或其他合理结论,如亚硝酸盐浓度随腌制时间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食盐组峰值出现时间延迟)
(5)实验中温度控制不够严格,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取样次数可增加以提高数据准确性
(6)温度对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或不同蔬菜制作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差异)
| 成员 | 1 | 2 | 3 | 4 | 5 | 6 |
|--------|-----------|-----------------|-----------------------|-----------------|-----------------------|-----------------|
| 承担任务 | 资料收集与整理 | 器材准备与清洗 | 泡菜制作与条件控制 | 取样与浓度测定 | 数据记录与分析 | 汇报PPT制作与展示 |
3. 汇报的重点内容。
(1)食盐溶液浓度
(2)泡菜汁
(3)每天固定时间用无菌吸管从泡菜坛中部吸取等量泡菜汁(避免搅动底部沉淀);优势:操作简便,能直接反映液体中亚硝酸盐浓度;劣势:未涵盖固体泡菜中亚硝酸盐,可能存在取样误差
(4)在本实验条件下,食盐溶液浓度越高,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峰值越低(或其他合理结论,如亚硝酸盐浓度随腌制时间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食盐组峰值出现时间延迟)
(5)实验中温度控制不够严格,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取样次数可增加以提高数据准确性
(6)温度对泡菜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或不同蔬菜制作泡菜亚硝酸盐浓度的差异)
解析:
成员分工需结合实践活动环节,包括资料收集、器材准备、操作、测定、记录分析及汇报;汇报内容围绕探究因素选择、取样对象、操作方法、结论、反思及后续问题展开,符合七年级实验探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