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太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度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终以恃才褊①心,不得久处朝列。六月,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秩满入朝,授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注]①褊(biǎn):气量小。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3)禹锡衔前事未已(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太 和 二 年 自 和 州 刺 史 征 还 拜 主 客 郎 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11.乙文中认为,刘禹锡“不得久处朝列”,是因为气量狭小。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太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度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终以恃才褊①心,不得久处朝列。六月,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秩满入朝,授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注]①褊(biǎn):气量小。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大
) (2)可以调素琴(质朴、不加修饰的
)(3)禹锡衔前事未已(
停止
) (4)终以恃才褊心(依仗(依靠)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太 和 二 年 自 和 州 刺 史 征 还 拜 主 客 郎 中
大和二年 / 自和州刺史征还 / 拜主客郎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人们赞赏刘禹锡的才华,却鄙薄他的行为。
11.乙文中认为,刘禹锡“不得久处朝列”,是因为气量狭小。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①我的看法是不赞同。②从甲文可知,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求闻达,不慕荣利,绝非心胸狭隘之人。③从乙文中刘禹锡作诗嘲讽当朝官员来看,刘禹锡不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之人。④可知,刘禹锡不是气量狭小,而是性情耿直。
答案:8.
(1)大
(2)质朴、不加修饰的
(3)停止
(4)依仗(依靠)
9. 大和二年 / 自和州刺史征还 / 拜主客郎中
10.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人们赞赏刘禹锡的才华,却鄙薄他的行为。
11.[示例]①我的看法是不赞同。②从甲文可知,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求闻达,不慕荣利,绝非心胸狭隘之人。③从乙文中刘禹锡作诗嘲讽当朝官员来看,刘禹锡不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之人。④可知,刘禹锡不是气量狭小,而是性情耿直。
(1)大
(2)质朴、不加修饰的
(3)停止
(4)依仗(依靠)
9. 大和二年 / 自和州刺史征还 / 拜主客郎中
10.
(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人们赞赏刘禹锡的才华,却鄙薄他的行为。
11.[示例]①我的看法是不赞同。②从甲文可知,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求闻达,不慕荣利,绝非心胸狭隘之人。③从乙文中刘禹锡作诗嘲讽当朝官员来看,刘禹锡不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之人。④可知,刘禹锡不是气量狭小,而是性情耿直。
(三)阅读名著《西游记》片段,完成题目。(10分)
那唐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未曾提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将近,恐他棍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摔碎,抛落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香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
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12.“古佛”是谁?白雄尊者为什么要夺取经书?(2分)
1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分)
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
14.选文是如何刻画唐僧形象的?(2分)
15.为什么会取了无字经书?(2分)
16.唐僧最终是如何取得了有字真经?(2分)
那唐长老正行间,忽闻香风滚滚,只道是佛祖之祯祥,未曾提防。又闻得响一声,半空中伸下一只手来,将马驮的经,轻轻抢去,唬得个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那白雄尊者,见行者赶得将近,恐他棍头上没眼,一时间不分好歹,打伤身体,即将经包摔碎,抛落尘埃。行者见经包破落,又被香风吹得飘零,却就按下云头顾经,不去追赶。那白雄尊者收风敛雾,回报古佛不题。
八戒去追赶,见经本落下,遂与行者收拾背着,来见唐僧。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沙僧接了抱着的散经,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行者又打开一卷看时,也无字。八戒打开一卷,也无字。三藏叫:“通打开来看。”卷卷俱是白纸。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12.“古佛”是谁?白雄尊者为什么要夺取经书?(2分)
①燃灯古佛。②燃灯古佛暗自听到阿傩、伽叶传了无字经书,便命白雄尊者取回无字经书,再让唐僧来换有字经书。
1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分)
三藏捶胸叫唤,八戒滚地来追,沙和尚护守着经担,孙行者急赶去如飞。
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夺经时师徒四人的不同反应。②表现出唐僧的懦弱无能,三位徒弟各司其职,八戒慌乱却不忘职责,沙僧镇定恪尽职守,行者勇武,最有担当,前去夺回经书。
14.选文是如何刻画唐僧形象的?(2分)
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②通过“捶胸叫唤”“满眼垂泪”“短叹长吁”,以及哀伤自苦的言语表现唐僧的懦弱无能。
15.为什么会取了无字经书?(2分)
因为阿傩、伽叶索要财物,却没有得到。
16.唐僧最终是如何取得了有字真经?(2分)
佛祖得知,要求阿傩、伽叶传经,同时唐僧献上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盂。
答案:12.①燃灯古佛。②燃灯古佛暗自听到阿傩、伽叶传了无字经书,便命白雄尊者取回无字经书,再让唐僧来换有字经书。 13.①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夺经时师徒四人的不同反应。②表现出唐僧的懦弱无能,三位徒弟各司其职,八戒慌乱却不忘职责,沙僧镇定恪尽职守,行者勇武,最有担当,前去夺回经书。 14.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②通过“捶胸叫唤”“满眼垂泪”“短叹长吁”,以及哀伤自苦的言语表现唐僧的懦弱无能。 15.因为阿傩、伽叶索要财物,却没有得到。 16.佛祖得知,要求阿傩、伽叶传经,同时唐僧献上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