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画一画 议一议
1. 联系本节课本所展示的图片,请查阅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圜,一中同长也”这句话的意思.
2. 请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感受圆的形成过程. 如果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m的圆,可以怎么做?
1. 联系本节课本所展示的图片,请查阅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圜,一中同长也”这句话的意思.
2. 请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感受圆的形成过程. 如果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m的圆,可以怎么做?
答案:1. 圆有一个圆心,从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2. 用5m长绳子,一端固定为圆心,另一端带工具旋转一周画圆。
解析:
1. “圜,一中同长也”中“一中”指一个圆心,“同长”指从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即半径相等。2. 在操场上画半径5m的圆,可找一根5m长的绳子,一端固定作为圆心,另一端绑上工具(如石灰粉袋),拉直绳子绕固定点旋转一周,工具留下的痕迹即为所求圆。
活动二:画一画 量一量
1. 请在活动一中所画圆的纸上任意画一些点,描述这些点相对于圆的位置.
2. 测量并填写下表,思考从实验数据中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1) 测量所画圆的半径;
(2) 分别度量不同位置的点到圆心的距离.
|⊙O的半径|点到圆心的距离|
| |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
| | | | |

3. 先在一张透明纸上标出点O,并任意画到点O的距离等于5cm、大于5cm、小于5cm的点,再在另一张纸上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将透明纸叠放于圆上,使点O与圆心重合.有什么发现?
1. 请在活动一中所画圆的纸上任意画一些点,描述这些点相对于圆的位置.
2. 测量并填写下表,思考从实验数据中可以获得哪些结论.
(1) 测量所画圆的半径;
(2) 分别度量不同位置的点到圆心的距离.
|⊙O的半径|点到圆心的距离|
| |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
| | | | |

3. 先在一张透明纸上标出点O,并任意画到点O的距离等于5cm、大于5cm、小于5cm的点,再在另一张纸上画一个半径为5cm的圆,将透明纸叠放于圆上,使点O与圆心重合.有什么发现?
答案:(表格中⊙O的半径填写实际测量值,点在圆上对应距离等于半径,圆外大于半径,圆内小于半径);结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决定,d=r时在圆上,d>r时在圆外,d<r时在圆内。
解析:
1. 点相对于圆的位置有三种: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
2. (1) 假设测量的圆的半径为r(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测量填写);(2) 点在圆上时,距离等于r;点在圆外时,距离大于r;点在圆内时,距离小于r。
3. 发现:到点O距离等于5cm的点都在半径为5cm的圆上;距离大于5cm的点在圆外;距离小于5cm的点在圆内。
2. (1) 假设测量的圆的半径为r(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测量填写);(2) 点在圆上时,距离等于r;点在圆外时,距离大于r;点在圆内时,距离小于r。
3. 发现:到点O距离等于5cm的点都在半径为5cm的圆上;距离大于5cm的点在圆外;距离小于5cm的点在圆内。
1. 已知⊙O的半径为10,若PO= 10.5,则点P在
圆外
;若PO= 8,则点P在圆内
;若点P在⊙O上,则PO=10
.答案:圆外;圆内;10
解析:
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
当d>r时,点P在圆外;
当d=r时,点P在圆上;
当d<r时,点P在圆内。
已知⊙O的半径r = 10,当PO = 10.5时,因为10.5>10,即d>r,所以点P在圆外;当PO = 8时,因为8<10,即d<r,所以点P在圆内;当点P在⊙O上时,d = r,所以PO = 10。
当d>r时,点P在圆外;
当d=r时,点P在圆上;
当d<r时,点P在圆内。
已知⊙O的半径r = 10,当PO = 10.5时,因为10.5>10,即d>r,所以点P在圆外;当PO = 8时,因为8<10,即d<r,所以点P在圆内;当点P在⊙O上时,d = r,所以PO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