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阴
阴
晦
(huì
) 愕
然(è
) 恣
睢
(zì suī
) 祭 sì(祀
) chī(嗤
)笑 wǎng(惘
)然答案:huì è zì suī 祀 嗤 惘
2. 填空。
(1)《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1)《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呐喊
》。我们已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小说有《社戏
》等。(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答案:(1)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社戏
(2)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2)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3.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B.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C.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B.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C.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答案:A(用的是借代手法)
4. 文章第 2、倒数第 5 段属于什么描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环境(景物)描写。第2段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我”看到故乡的萧条、冷寂时的悲凉心情;倒数第5段的环境描写则表现了“我”离开故乡时无限依恋然而又无比惆怅的矛盾心情。
答案:环境(景物)描写。第2段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我”看到故乡的萧条、冷寂时的悲凉心情;倒数第5段的环境描写则表现了“我”离开故乡时无限依恋然而又无比惆怅的矛盾心情。
5. 怎样理解倒数第 5 段“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
高
墙
,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高墙”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我”期望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的巨大隔膜。
答案:“高墙”在这里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我”期望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我”与故乡的人们之间的巨大隔膜。
比较阅读 12—30 段与 54—76 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这两部分从哪些角度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2. 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省略号对刻画闰土的作用。
(1)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3. 从全文来看,第 12—30 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4. 鲁迅善于用对比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请你从学过的鲁迅作品中任选一例,就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1. 这两部分从哪些角度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分析示例:外貌的对比: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少年闰土受父亲宠爱,温饱不愁,身体健康;中年闰土则生活困窘,饱经风霜,穷困衰老。通过外貌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破产、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让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木偶人”的悲哀现实。
2. 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省略号对刻画闰土的作用。
(1)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第(1)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说明捕得的鸟种类繁多,写出了一个捕鸟能手——少年闰土形象;第(2)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身心已被痛苦填满的木偶人形象。
3. 从全文来看,第 12—30 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文字运用了插叙方式插入少年闰土与“我”的友谊片段,表现早年间“我”和闰土之间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形成对比。与此同时,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也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社会的批判更有力。
4. 鲁迅善于用对比手法进行文学创作。请你从学过的鲁迅作品中任选一例,就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的自然之趣和神秘色彩,而写到三味书屋时,则运用凝重、冷峻的笔调,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1. 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分析示例:外貌的对比: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少年闰土受父亲宠爱,温饱不愁,身体健康;中年闰土则生活困窘,饱经风霜,穷困衰老。通过外貌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破产、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让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木偶人”的悲哀现实。
2. 第(1)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说明捕得的鸟种类繁多,写出了一个捕鸟能手——少年闰土形象;第(2)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身心已被痛苦填满的木偶人形象。
3. 这几段文字运用了插叙方式插入少年闰土与“我”的友谊片段,表现早年间“我”和闰土之间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形成对比。与此同时,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也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社会的批判更有力。
4. 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的自然之趣和神秘色彩,而写到三味书屋时,则运用凝重、冷峻的笔调,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 第(1)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说明捕得的鸟种类繁多,写出了一个捕鸟能手——少年闰土形象;第(2)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身心已被痛苦填满的木偶人形象。
3. 这几段文字运用了插叙方式插入少年闰土与“我”的友谊片段,表现早年间“我”和闰土之间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形成对比。与此同时,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也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社会的批判更有力。
4. 示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的自然之趣和神秘色彩,而写到三味书屋时,则运用凝重、冷峻的笔调,前后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