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时练答案 2025年同步导学案课时练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35页解析答案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相与步
中庭。庭下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
寝:
睡觉

(2)相与步
中庭 于:
介词,在

(3)庭下
积水空明 如:
好像

(4)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B. 文章叙事简净,写景如绘,寓抒情于叙事、写景之中。
C.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文章用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答案:1.
(1)睡觉
(2)介词,在
(3)好像
(4)只是
2.
(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想到没有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C
二、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
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
西
道二百步,又得钴𬭁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
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②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𬭁潭西小丘记》)
【注】
① 鱼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② 突怒:高出耸起的样子。③ 嵚(qīn)然:高峻的样子。④ 罴(pí):兽名。熊的一种,又名马熊、人熊。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古来
谈 共:
共同

(2)五色
交晖:
交相辉映

(3)寻山口
西
道二百步 西北:
向西北

(4)
鱼梁 为: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2)若牛马之饮于溪。
好像是牛、马(俯身)在小溪边喝水。

6.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负 土 而 出 争 为 奇 状 者 殆 不 可 数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7. 请根据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
”这个词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点,《钴𬭁潭西小丘记》中“
奇状
”这个词简洁地概括了石头的特点。
(2)两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写景,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秀美、清新的山川图。乙文中“其欹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石头比作在小溪边喝水的牛、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的奇形怪状。

答案:4.
(1)共同
(2)交相辉映
(3)向西北
(4)是
5.
(1)(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2)好像是牛、马(俯身)在小溪边喝水。
6.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7.
(1)美 奇状
(2)示例:甲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秀美、清新的山川图。乙文中“其欹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石头比作在小溪边喝水的牛、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的奇形怪状。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