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老师上课时的声音是由声带
振动发出的,通过空气
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答案:振动
声带
空气
声带
空气
2. 如图所示,当扬声器发声时,它上面的小纸团会跳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实验中巧妙地利用小纸团将扬声器的微小变化放大,使实验现象易于观察,我们将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液体
中传播。答案:振动
转换法
液体
转换法
液体
3.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作
声波
。声源振动时,附近的空气形成疏密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声波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表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声波
疏密
声波
能量
疏密
声波
能量
4.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C.声音以波的形式往外传播
D.声音在气体中比在固体中传播得快
D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C.声音以波的形式往外传播
D.声音在气体中比在固体中传播得快
答案:D
5. 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播放音乐时,烛焰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弹开
D
)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密闭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当播放音乐时,烛焰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弹开
答案:D
6.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A.大钟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大钟仍在振动
D
)A.大钟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C.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大钟仍在振动
答案:D
7.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一名同学敲响音叉后,将音叉与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发现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
(2)如图乙所示,一名同学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进行如下实验:
① 该同学伸直手臂,让另一名同学敲击衣架,该同学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② 该同学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名同学继续用相同的力敲击衣架同一位置,该同学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与第一次相比变大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且传声性能比气体

(1)如图甲所示,一名同学敲响音叉后,将音叉与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发现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
。(2)如图乙所示,一名同学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进行如下实验:
① 该同学伸直手臂,让另一名同学敲击衣架,该同学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耳中的。② 该同学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名同学继续用相同的力敲击衣架同一位置,该同学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与第一次相比变大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且传声性能比气体
好
(选填“好”或“差”)。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 (2)① 空气 ②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