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南通专版 第103页解析答案
5. (2025·南通通州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湖 上
[宋]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①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①人意:游人的心情。
(1)“草长平湖白鹭飞”一句中的“长”,你认为应该读“cháng”还是读“zhǎng”? 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应读 zhǎng,有生长、滋长的意思,能准确地表现出青草在湖畔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逐渐生长、繁茂的动态过程,使诗句描绘的画面更具生机;与“花开红树乱莺啼”中的“开”形成对仗(对应),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优美,符合诗歌的格律要求。 示例二:应读 cháng,“草长平湖白鹭飞”描绘的是湖岸边青草生长得很茂盛的景象,与“花开红树乱莺啼”共同营造了春日湖边生机勃勃、万物繁荣的景象。

(2)关于末句的“几船归”,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为“有几只船已经回去了”,另一种理解为“还不曾有几只船回去”。你赞同哪一种? 结合具体诗句阐述理由。
示例一:我赞同“有几只船已经回去了”。从诗中来看,“风日晴和人意好”描绘了湖上风和日丽、游人心情愉悦的景象,这为后文的“归”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背景。而“夕阳”一词则暗示了时间已晚,人们开始结束游玩踏上归途。在此情境下,“几船归”理解为有几只船已经回去了,更符合逻辑且能增添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活气息,展现出游在美好时光中尽兴而归的惬意情景。 示例二:我赞同“还不曾有几只船回去”。“风日晴和人意好”体现了游人心情愉悦,“几船归”理解为“还不曾有几只船回去”,更能体现出游对这美好时光的不舍和眷恋。

答案:(1)示例一:应读 zhǎng,有生长、滋长的意思,能准确地表现出青草在湖畔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逐渐生长、繁茂的动态过程,使诗句描绘的画面更具生机;与“花开红树乱莺啼”中的“开”形成对仗(对应),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整齐、优美,符合诗歌的格律要求。 示例二:应读 cháng,“草长平湖白鹭飞”描绘的是湖岸边青草生长得很茂盛的景象,与“花开红树乱莺啼”共同营造了春日湖边生机勃勃、万物繁荣的景象。(2)示例一:我赞同“有几只船已经回去了”。从诗中来看,“风日晴和人意好”描绘了湖上风和日丽、游人心情愉悦的景象,这为后文的“归”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背景。而“夕阳”一词则暗示了时间已晚,人们开始结束游玩踏上归途。在此情境下,“几船归”理解为有几只船已经回去了,更符合逻辑且能增添画面的动态感和生活气息,展现出游在美好时光中尽兴而归的惬意情景。 示例二:我赞同“还不曾有几只船回去”。“风日晴和人意好”体现了游人心情愉悦,“几船归”理解为“还不曾有几只船回去”,更能体现出游对这美好时光的不舍和眷恋。
6. (2024·南通通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秋夜闻笛
[元] 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乙] 次北固山下
[唐]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到北固山的?
萨都剌在秋季到北固山;王湾在冬末春初到北固山(如写冬或春亦可)。

(2)在诵读这两首诗时,该如何把握节奏,有的同学拿不准。从整体上比较,你觉得哪首要快一点,哪首要慢一点? 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诵读甲诗时,要慢一点。诗人徘徊整夜,思归思亲,满怀浓浓的愁绪,缓慢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诵读乙诗时,稍稍快一点。江面开阔,船帆高悬,顺风行船,平稳快速,使人感受到诗人旅途的喜悦;乡思愁绪是淡淡的,快一点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一致。

答案:(1)萨都剌在秋季到北固山;王湾在冬末春初到北固山(如写冬或春亦可)。(2)诵读甲诗时,要慢一点。诗人徘徊整夜,思归思亲,满怀浓浓的愁绪,缓慢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诵读乙诗时,稍稍快一点。江面开阔,船帆高悬,顺风行船,平稳快速,使人感受到诗人旅途的喜悦;乡思愁绪是淡淡的,快一点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一致。
7. (2024·南通启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宋]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 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首联通过“草”“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
凄凉惨淡
的离宫景色,也暗示了诗人
无所依托
的心境。
(2)尾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请作简要分析。
尾联写出了诗人被迫离开故乡,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这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感情相似。

答案:(1)凄凉惨淡 无所依托(2)尾联写出了诗人被迫离开故乡,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这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感情相似。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