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5·南通启东期末)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收麦
张朝林
①月亮从大坡梁升起来的时候,正好照在对面我家斜坡地的麦子上。父亲说,趁着月色,咱们收割麦子去。
②弟妹年龄小,不让他们熬夜,我和父母上坡了。月亮又圆又大,离开大坡梁就把月辉洒给了村子,西边斜坡上我家的麦地,铺着一层淡淡的银光,上了垭豁口,月亮也跟着上了头顶,一伸手就可摸着。回头望,坳子里的家乡沐浴在乳白的雾中,可以听见脱粒机的轰鸣声,看见刺眼的灯光,这是家乡的人们赶着收麦粒的场景。
③记得我家刚刚分到土地的那一刻,母亲高兴地扑倒在土地上,拥抱着土地。少言寡语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微笑。那一年,我家承包地的玉米大丰收,堂屋里码满山一样的玉米堆,母亲高兴得好几个夜晚合不拢眼,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几瓣儿来劳动。今年夏季的小麦,也喜获丰收。夏季是抢种抢收的关键时刻,田里的麦子,我们也是就着上弦月割完的;麦把上坎,犁头下田,栽好了秧苗,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还要赶着月圆收拾坡地里的麦子。
④沙沙沙,麦子晃动,夜色晃动。麦秸上的萤火虫纷飞,飞上了天空,给这月明星稀的夜空添上了几颗游动的星星。割下的麦子,打成捆儿,竖躺在坡地上,成了三条黄龙,浸泡在淡淡的月光里,母亲身后的那条龙最长,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了。我的最短,还在坡底盘旋。我非常困,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打架,有时候伸腰立一会儿,就站着睡着了,不一会就倒下了,滚了几滚,才醒来。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哩。”我拿起一咬,咔嚓一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下了喉咙,刺得我直眨眼,原来是母亲摘了几颗院头的酸杏子。
⑤母亲的第一垄麦子割完了,又从坡底割第二垄;我的第一垄还在坡地中间,我时不时地立着睡着了。母亲说:“你就躺在麦把上睡一会儿吧。”躺下了,就闻到了麦子浓浓的甜香,闻到了土地的芳香,只有与土地零距离接触,才能享受这样的芬芳,还闻到了“臭屁虫”浓浓的香菜味。闭上眼睛,总有明晃晃的月亮在眼前滚来滚去,我撩起衣襟,盖了脸,眼前猛一黑,过一阵子,就有月光从缝隙里挤进来。星空下,我似睡非睡,听到了麦浪的声音,慢慢地睡着了。
⑥麦浪簇拥着我,一直向上、向上,向着天光,向着月亮。甜香伴随着我,时浓时淡;沙沙的音乐伴随着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几声尖厉的雁鸣声划破夜空,惊醒了我。正好月亮偏西,离我家坡顶只有一竹竿高。我看见,父亲、母亲把差不多一半麦子割倒了。斜斜的坡地,摆满密密麻麻的长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我看见父亲弯着腰,弯成一枚上弦月,不停地割麦子。此刻的圆月,正好落在父亲的脊梁上,圆月、弯腰的父亲、麦地,组成月亮底下的一幅版画,贴在夜空里。父亲,背负着月亮,背负着荧光,把一把把月光收割,打结成长龙,卧在他心爱的土地上;我看见母亲,因为直不起腰了,她跪在斜坡上割麦子,比弯腰的父亲矮了许多。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
⑦月亮把母亲、父亲裁剪成一幅瑰丽的版画,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感谢月光。我还看见母亲的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是母亲的膝盖犁下的辙,这深深的辙,装满月光。我不知道母亲的膝盖,是否被麦茬刺破,是否把母亲鲜红的血液,滴给了黄土地?我只看见,母亲每移动一次,身子都要战栗一次,都要咬牙一次,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⑧我挥动镰刀,收割最后的月光。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的作用。
7.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8. 通读全文,文章以《月下收麦》为题,有什么好处?
9. 同样是母亲在说话,蕴含爱意,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及表达的情感有所区别。请结合文章,对以下两句作简要分析。
A. 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哩。”
B.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金色花》)
月下收麦
张朝林
①月亮从大坡梁升起来的时候,正好照在对面我家斜坡地的麦子上。父亲说,趁着月色,咱们收割麦子去。
②弟妹年龄小,不让他们熬夜,我和父母上坡了。月亮又圆又大,离开大坡梁就把月辉洒给了村子,西边斜坡上我家的麦地,铺着一层淡淡的银光,上了垭豁口,月亮也跟着上了头顶,一伸手就可摸着。回头望,坳子里的家乡沐浴在乳白的雾中,可以听见脱粒机的轰鸣声,看见刺眼的灯光,这是家乡的人们赶着收麦粒的场景。
③记得我家刚刚分到土地的那一刻,母亲高兴地扑倒在土地上,拥抱着土地。少言寡语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微笑。那一年,我家承包地的玉米大丰收,堂屋里码满山一样的玉米堆,母亲高兴得好几个夜晚合不拢眼,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几瓣儿来劳动。今年夏季的小麦,也喜获丰收。夏季是抢种抢收的关键时刻,田里的麦子,我们也是就着上弦月割完的;麦把上坎,犁头下田,栽好了秧苗,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还要赶着月圆收拾坡地里的麦子。
④沙沙沙,麦子晃动,夜色晃动。麦秸上的萤火虫纷飞,飞上了天空,给这月明星稀的夜空添上了几颗游动的星星。割下的麦子,打成捆儿,竖躺在坡地上,成了三条黄龙,浸泡在淡淡的月光里,母亲身后的那条龙最长,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了。我的最短,还在坡底盘旋。我非常困,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打架,有时候伸腰立一会儿,就站着睡着了,不一会就倒下了,滚了几滚,才醒来。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哩。”我拿起一咬,咔嚓一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下了喉咙,刺得我直眨眼,原来是母亲摘了几颗院头的酸杏子。
⑤母亲的第一垄麦子割完了,又从坡底割第二垄;我的第一垄还在坡地中间,我时不时地立着睡着了。母亲说:“你就躺在麦把上睡一会儿吧。”躺下了,就闻到了麦子浓浓的甜香,闻到了土地的芳香,只有与土地零距离接触,才能享受这样的芬芳,还闻到了“臭屁虫”浓浓的香菜味。闭上眼睛,总有明晃晃的月亮在眼前滚来滚去,我撩起衣襟,盖了脸,眼前猛一黑,过一阵子,就有月光从缝隙里挤进来。星空下,我似睡非睡,听到了麦浪的声音,慢慢地睡着了。
⑥麦浪簇拥着我,一直向上、向上,向着天光,向着月亮。甜香伴随着我,时浓时淡;沙沙的音乐伴随着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几声尖厉的雁鸣声划破夜空,惊醒了我。正好月亮偏西,离我家坡顶只有一竹竿高。我看见,父亲、母亲把差不多一半麦子割倒了。斜斜的坡地,摆满密密麻麻的长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我看见父亲弯着腰,弯成一枚上弦月,不停地割麦子。此刻的圆月,正好落在父亲的脊梁上,圆月、弯腰的父亲、麦地,组成月亮底下的一幅版画,贴在夜空里。父亲,背负着月亮,背负着荧光,把一把把月光收割,打结成长龙,卧在他心爱的土地上;我看见母亲,因为直不起腰了,她跪在斜坡上割麦子,比弯腰的父亲矮了许多。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
⑦月亮把母亲、父亲裁剪成一幅瑰丽的版画,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感谢月光。我还看见母亲的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是母亲的膝盖犁下的辙,这深深的辙,装满月光。我不知道母亲的膝盖,是否被麦茬刺破,是否把母亲鲜红的血液,滴给了黄土地?我只看见,母亲每移动一次,身子都要战栗一次,都要咬牙一次,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⑧我挥动镰刀,收割最后的月光。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的作用。
插叙,写出了父母在分到土地后激动喜悦的心情,突出了父母的质朴勤劳,为下文父母在月色下割麦作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母亲一边弯腰一边割麦的情状,体现了母亲的辛劳,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
8. 通读全文,文章以《月下收麦》为题,有什么好处?
"月下"交代了收麦的时间,"收麦"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母勤劳美德的赞美。
9. 同样是母亲在说话,蕴含爱意,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及表达的情感有所区别。请结合文章,对以下两句作简要分析。
A. 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哩。”
B.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金色花》)
A句应该读出轻快、亲切的语气,写出母亲摘了酸杏子给"我"解除瞌睡的善解人意,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爱。B句应读出宠爱、焦急、嗔怪的语气,写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昵,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依恋。
答案:5. C
解析:第⑥段叙述"我"看见父母在月光下不停收麦的场景,重点是突出父母收麦的辛苦,而非环境的美好。
6. 插叙,写出了父母在分到土地后激动喜悦的心情,突出了父母的质朴勤劳,为下文父母在月色下割麦作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 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母亲一边弯腰一边割麦的情状,体现了母亲的辛劳,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
8. "月下"交代了收麦的时间,"收麦"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母勤劳美德的赞美。
9. A句应该读出轻快、亲切的语气,写出母亲摘了酸杏子给"我"解除瞌睡的善解人意,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爱。B句应读出宠爱、焦急、嗔怪的语气,写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昵,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依恋。
解析:第⑥段叙述"我"看见父母在月光下不停收麦的场景,重点是突出父母收麦的辛苦,而非环境的美好。
6. 插叙,写出了父母在分到土地后激动喜悦的心情,突出了父母的质朴勤劳,为下文父母在月色下割麦作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 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写出母亲一边弯腰一边割麦的情状,体现了母亲的辛劳,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
8. "月下"交代了收麦的时间,"收麦"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母勤劳美德的赞美。
9. A句应该读出轻快、亲切的语气,写出母亲摘了酸杏子给"我"解除瞌睡的善解人意,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爱。B句应读出宠爱、焦急、嗔怪的语气,写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昵,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依恋。